腊八粥里的幸福味儿 |
||||
|
||||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每当这句童谣在耳边响起,那浓浓的年味儿似乎就从腊八这一天开始,悠悠地弥漫开来。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,西北的腊八,总是在寒风凛冽中登场,而腊八粥则是这一天当之无愧的主角。 小时候每到腊八,我最喜欢当奶奶的小尾巴,跟着奶奶一起做腊八粥。西北的冬日,天寒地冻,外头的风呼呼刮着,可家里的厨房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。 在西北,腊八粥的食材颇为讲究。黄米、小米、大米是打底的谷物,粒粒饱满,带着土地的质朴与醇厚。再加入彩色宝石般的红豆和绿豆,红枣自是不能少的,当然,还有那甘甜的葡萄干以及有着特殊香气的核桃仁。奶奶麻利又干练的将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摆在桌上,五颜六色的,看着就让人欢喜。我忍不住伸手去抓一把红豆,看着圆润的豆子在手心滚动,好奇地问奶奶:“为啥要放这么多东西呀?”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:“这腊八粥啊,东西越全,来年的日子就越红火呢。” 接着,便是淘米、洗豆,我在一旁有模有样地学着奶奶的动作,水凉凉的,可心里却是热乎乎的。等把食材都处理好,统统放进那口大锅里,添上适量的水,灶膛里的火就被柴火点燃了。 煮腊八粥的过程可不简单,得用小火慢慢地熬,就如同西北人对待生活的那份耐心与细致。奶奶坐在小板凳上,时不时地往灶膛里添一把柴火,小小的我则站在灶台旁边,眼巴巴的看着这些食材汇聚在一口大锅里,随着灶膛里的火苗舔舐着锅底,锅里的粥也开始翻滚、跳跃,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。一缕缕香气从厨房里飘了出来,顺着门缝、窗缝钻到了院子里,引得邻居家的小孩也过来和我一起眼巴巴地等着,恨不能立刻就吃上一口那香甜的粥。 漫长的等待后,腊八粥终于熬好了,浓稠香甜的粥盛在碗里,冒着丝丝热气。奶奶总是宠溺的先给我们这群小馋猫们盛上一小碗优先品尝。我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,软糯香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,那满满的幸福感随着这一口粥,流淌到了心底。 在村子里,邻里之间还会相互赠送腊八粥,你家一碗,我家一碗。老人们则会扎堆坐在门口,看着孩子们嬉闹,嘴里念叨着那些古老的关于腊八的传说,小小的我似懂非懂,却也听得津津有味,只觉得这一天是如此的热闹又有趣。 如今,我身在异乡,腊八时节,那熟悉的西北腊八画面总会在脑海中不断浮现。城市的喧嚣里,寻不到那灶膛里柴火燃烧的噼啪声,也闻不到那从自家厨房飘出的腊八粥醇厚的香气。街边店铺里售卖的各种腊八粥,虽也食材齐全,可尝起来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,缺的或许就是那份带着家乡泥土味儿、饱含着亲人们关爱的独特味道吧。 一碗腊八粥就像一条纽带,把过去与现在相连,把亲情、乡情紧紧维系,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无论走多远,都忘不了这寒冬里那一碗温暖香甜的腊八粥,忘不了那独特的西北腊八味儿。 |
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